一向对加密货币持批判态度的《经济学人》杂志,近日却发表了一篇引发关注的文章,指出加密货币的大爆炸将为金融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,并罕见地承认:「那种认为加密货币未带来任何有价值创新的观点,已不再成立。」

随着 7 月 18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《GENIUS 法案》,为稳定币提供明确的监管框架,加密货币终于获得金融体系中的「合法身份证」,推动了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重新审视并接受加密技术的趋势。
如今,「代币化」(Tokenisation)浪潮正快速席卷全球。越来越多在区块链上交易的资产出现,它们代表股票、货币市场基金,甚至是私募股权与债务。
这背后传递出的讯息明确无比:「狼真的来了」。这场革命的核心,正是两大关键词:稳定币与资产代币化。
稳定币立法启动金融革命:特朗普一纸法案,华尔街迅速入局
特朗普签署新法后,华尔街立即行动。
高盛集团 (GS-US) 与纽约梅隆银行 (BK-US) 宣布合作发行数位代币。这些代币代表了由贝莱德 (BLK-US)、富达投资和联合赫尔墨斯等大型投资公司,以及他们自身资产管理部门所管理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所有权。
作为全球最大基金管理行政服务商之一的纽约梅隆银行,将透过其 LiquidityDirect 平台提供这些代币化基金给企业与投资客户。
高盛则负责在其私有区块链上登记与追踪这些代币所有权,帐务管理则交由纽约梅隆银行处理。
业内人士指出:「这是一件大事,因为他们都是业界巨头。这占据了整个货币基金市场的很大一部分。从现在起,代币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。」
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稳定币总量已达 2,630 亿美元,年增近六成。渣打银行预测,三年内将达 2 兆美元规模。
即使长期对加密货币怀疑的摩根大通 CEO 戴蒙(Jamie Dimon),也于上月宣布推出名为「摩根大通存款代币(JPMD)」的类稳定币产品。
目前全球代币化资产市场规模虽仅约 250 亿美元,但一年内已翻倍成长。6 月 30 日,Robinhood (HOOD-US) 向欧洲投资人开放 200 多种新代币,让用户可在非交易时段买卖美股与 ETF。
贝莱德发行的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 20 亿美元,为同类产品中最大。该公司 CEO 芬克甚至表示:「我预计有一天,代币化基金将像 ETF 一样普及。」
稳定币颠覆传统支付:数位美元重塑全球资金流
首先,什么是稳定币?许多人听到「币」便联想到波动剧烈,但其实稳定币本质上更像「数位代金券」。
你用 1 美元换 1 枚稳定币(如 USDC、USDT),它在加密世界中可作为支付与结算工具,并可 1:1 换回法币。它的价值锚定于美元,并不像比特币那样剧烈波动,真正的创新在于其支付效率。
相较于传统透过 SWIFT 汇款需多重中转、繁复且高费率,稳定币则能点对点实现几乎即时、低成本的跨境支付。它是「数位化且可程式化的美元」,彻底颠覆传统支付体系。
稳定币可以从数位钱包直接转帐家人的数位钱包里,几乎是瞬间到帐,手续费低到可以忽略不计。它绕开了所有银行中间商,把原本复杂、昂贵的金融铁路,变成了一条简洁、有效率的资讯高速公路。
随着《GENIUS 法案》实施,越来越多零售巨头与全球企业预备采用稳定币,用于顾客忠诚计画、内部结算,甚至跨国贸易。
亚马逊 (AMZN-US) 、沃尔玛 (WMT-US) 、京东集团 (JD-US) 与阿里巴巴 (09988-HK) 皆筹备发行自有稳定币,降低信用卡手续费支出,并提升资金效率。
欧洲央行总裁拉加德(Christine Lagarde)曾警告,稳定币的泛滥可能导致「货币私有化」,显示此趋势对全球金融主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稳定币驱动资产代币化:让一切皆可拆分、自由流通
如果说稳定币重构了支付铁路,那么代币化就是这条高速公路上的万能货车,将实体资产数位化,提升流动性与可组合性。
举例来说,你拥有一间市值 500 万的房子,急需 5 万资金。透过代币化,这间房子可拆分为 500 万个代币单位,按比例出售资产权益,提升资金流动。
代币化能将任何资产(房产、股票、私募股权、艺术品)数位孪生上链,并使之在区块链上像乐高积木般自由组合与交易。
初期应用虽以美股等可交易资产为主,但真正颠覆的是如「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」这类曾受限于高门槛的投资工具。
根据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,截至今年 7 月中旬,光是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就高达约 7.1 兆美元。它们因其安全性、流动性以及通常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,而备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青睐。
银行依赖低成本的零售存款作为资金来源,若仅有 10% 存款流向收益更高的代币化产品,其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。
贝莱德的代币化基金便是一个范例,它兼具稳定币的支付功能与投资报酬率,极具吸引力。
稳定币革命的隐忧:代币化金融仍藏巨大风险
然而,这场由加密货币与代币化推动的革命,仍藏不少风险:
风险一:你以为你拥有,其实你没有
Robinhood 提供的股票代币,实质为「价格追踪凭证」,用户并未真正拥有股票本身。若平台倒闭,投资者可能面临无法追回资产的风险。
风险二:代币化私募资产引爆监管难题
代币化最大的诱惑,也是监管者最大的恶梦,在于它能将那些流动性极差的私募资产(例如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股权)开放给一般散户。
过去,投资这些高风险高报酬的私募股权,是顶级富豪和机构的特权。监管机构之所以设定高门槛,是因为这些非上市公司不像上市公司那样需要严格地披露财务信息,普通人进去很容易成为被收割的「韭菜」。
而代币化,相当于给这个「禁区」开了一个后门。它能把一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权,变得像 ETF 一样,随时可以在二级市场轻松买卖。
当市场狂热时,泡沫会被吹得更大;当市场恐慌时,由于底层资产本身流动性差,可能会发生踩踏式的「死亡螺旋」。
连一向对加密货币非常友好的 SEC 委员皮尔斯,都不得不站出来划清红线表示:「代币化的证券,仍然是证券!」这代表,无论穿上多么新潮的「加密马甲」,都必须遵守证券法的资讯披露规则。
但这说来容易,做来难。面对层出不穷、结构新颖的代币产品,监管很难跟上,一切都是「买家自负」。
稳定币与代币化联手引爆:这场金融革命已无法逆转
《经济学人》指出,稳定币与代币化越实用,其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颠覆性就越强。这是一场锋利的双面刃:一面是金融效率与普惠金融的进步,另一面是法律真空与投资陷阱。
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这场加密技术革命已经启动,而理解稳定币与代币化,将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必修课。